

“天下英雄尽入吾彀矣”,唐代科举制度对于诗赋和才华的重视,形成重文重教的社会氛围,教育普及使得人人皆可写诗。天宝年间“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”,朝野内外皆喜作诗,诗的唐朝由此而兴。长沙窑中不乏劝学、童蒙主题的诗文、题记,这些一心向学的志向,直接了当地反映市井平民的价值取向和人生选择,充分体现了唐代对于教育的重视和科举制对社会的深远影响。然而,并非每个学子都能入仕为官,更多人游离于仕途之外,投身社会其他行业以求得生存,这其中就包括了从事长沙窑生产、销售的窑工和商人,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依然拥有对诗文的喜好,这也是长沙窑诗文流行的原因之一。